有多少的刻板印象,就会被禁锢多少的认知行为
作者:娜娜 2021-12-30 14:04:45 心理百科

思维决定人生,当你脑子里面被很多刻板的东西框住了,那自然就不会得到释放,社会刻板印象,也称定型化效应,一旦定型,将是思维固定,定型作用(参见 “定型化效应” )。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

有多少的刻板印象,就会被禁锢多少的认知行为

前几天去上课,一个同学发现我的通勤方式竟然是自行车,他表示非常惊讶。在他的感觉(印象)里,“我”这个人,应该是和“汽车”相关联的,所以当他发现我骑自行车时,竟然又惊掉了下巴的错愕。

这个发生在生活当中的例子背后,就是很典型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几乎无处不在,我们的人具有抽象性思维,刻板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它的定义是:对一类事物简单、固定的看法。

刻板印象无处不在,比如此刻正在看文章的你,如果我问你:刻板印象是好的还是坏的?你的回答是坏的,那么这个回答本身就说明了你对“刻板印象”本身的刻板印象。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刻板印象,与之相对的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认知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以偏概全或者绝对化。刻板印象就统属在这个范畴。

  • 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 男人都是下半身思考的动物

  • 在理科学习中,男孩比女孩更聪明

  •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 黑人好吃懒做

  • 黑人跑步很快

  • 抑郁症的人都心眼小

  • 当小三的人都很漂亮

  • X省人都是骗子,X省人只会打嘴炮

  • ……

  • 有多少的刻板印象,就会被禁锢多少的认知行为

    抽象概括思维带给人们的好处是减少了思维的时间,提高了判断的效率。但是一旦当我们的认知固化,并且对自己的认知确信无疑时,就会被这些认知所限,形成对事物的刻板印象, 从而增加犯错率。

    在现实生活中被骗的人,大多数都是被对方光鲜的外表所欺骗。也许在理智上他们也会告诉自己,外表光鲜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在潜意识里他们却对此确信无疑。他们认为一个骗子包装出来的光鲜亮丽的外形=有钱=不会骗人。

    当然,被骗背后还有许多其他的心理机制,但是对于光鲜外表的刻板印象必然是其中之一,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骗子都会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成功人士,而绝不会有骗子把自己包装成流浪汉的原因。

    刚才提到,如果你认为刻板印象是不好的,是需要克服的缺点,那本身也是对刻板印象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其实也是有可取之处的。正像前文所言一些刻板印象,节省了我们思维的精力和时间。

    所以对于刻板印象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对待呢?如何减少刻板印象带给自己的损失和误差呢?

    有多少的刻板印象,就会被禁锢多少的认知行为

    首先,需要承认并允许刻板印象的存在。

    很多人的思维方式是以问题为中心,比如家长之于孩子,就希望找到孩子身上的毛病缺点,然后像修剪是多余的竖叉一样将其砍断。对于刻板印象也是如此,如果将其作为一个缺点,毛病问题,刻意的杜绝,那么就会造成新一轮的问题。

    因为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方式,适合对待简单事物,比如修剪大树,却不适用于复杂系统,比如对待一个人。

    人是极其复杂的动物,人的心理行为认知背后,虽然有一定的逻辑,但却不是像拧螺丝和卸螺丝这样的简单系统。恰恰相反,当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某些特质越接纳、允许和尊重时,反而更容易实现想要的结果——比如对其进行修正。

    所以我们首先要扭转自己对刻板印象的刻板印象,知道刻板印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修正和批判性思考。

    第二,就是修正刻板印象了。修正的方式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者“真的吗”?

    很多人对于自己的判断或认知极为肯定,这样很显然容易陷入到思维的误区当中,缺少认知的弹性和拓展的空间。

    可以说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低,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越固执,甚至是偏执。

    所以如果想要避免刻板印象带给我们的影响,我们就需要抱着空杯心态,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者“真的吗”?

    比如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会说,女孩子的抽象思维方面的智力,一旦到了初中就会显示出短板,很多女孩子也认同了这种观点,从而形成了自卑,并且为了完成自身认知与行为的统一,而在潜意识当中让自己变得“真的不行”,从而证明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

    那我们就要问问这个结论有什么样的科学依据?

    做过怎样的实验来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采集了多少样本?

    在证明的过程当中,实验步骤合规吗?经得起推敲吗?

    证明逻辑思维能力有哪些参数?

    等等。

    当这一系列的问题问出来之后,你会发现几乎没有人能回答,或者他的回答大多数来自于“有人说”,“我感觉”或者“我认识的谁谁谁”,“我周围的谁谁谁”……

    用个例来引申一个判断或结论,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并由此形成了对一类人和事认知的刻板印象。

    在我们过去的教育当中,确定性答案即“非对就错”的思维深入骨髓,国民普遍缺少批判性思维的认知,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很容易被舆论带节奏的原因。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偏见当中,有他人的偏见,世俗的偏见,也包括自己的偏见,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够对此保持觉知,并以批判性的态度判断自己的偏见,识别外界的偏见,就会让我们的认知层级更高,所犯误差和错误更少。

    最近看过一本书就叫《刻板印象》,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我们为何歧视与被歧视,它是从美国的黑白人种之间的刻板印象与歧视问题之间,引入的,对于刻板印象的理解。

    这本书是普林斯顿大学必读的心理学要义,同时也是比尔·盖茨推荐的书目。虽然从国情上来说似乎与我们关系甚远,但是它仍是我们认知刻板印象的一个切入点和角度。如果对刻板印象这个话题感兴趣,不妨一看。如果你能在读书之余,抽时间觉察一下自己生活中有多少刻板印象,也许会受益更多。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最新测试

  • 心理学MBTI职业性格与人格测试抑郁症爱情挽回易怒症求助问答mbti抑郁症测试职场心理心理咨询人际关系产后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