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清楚自己是否有病情 8个回答
15岁女,刚出生就父母离异,一直到现在过的都是寄人篱下的生活,五年级之前,我过得还没有这么遭,起码平平安没有心理压力,我是在姑姑家长大的,姑姑有两个女儿,也就是我的两个姐姐,那时候我一直很开朗,很爱说话很自信,但是有一个表妹突然出现 当时表妹和我的姐姐他们不怎么说话,我就想让他们认识,一起玩,我主动找他们说话,介绍他们认识,但是,自从他们认识以后,一切都变了,我的姐姐开始烦我,以前我俩无话不说,表妹来了之后,我的姐姐不让我靠近他,甚至碰到他都会嫌弃的推开,我的姑姑也开始打我,骂我,贬低我,用极具侮辱性的词语骂我,他们都讨厌我,甚至一起写作业,表妹突然说我,我怼回去都会被我姐姐扇一巴掌,一直到初一,我变得敏感,变得自卑,不爱说话,我跟着爸爸一起走了,过了一段相对安宁的日子,认识了新朋友,但慢慢的我发现,我的性格变了,变得敏感多疑,感觉谁都要离开我一样,变的占有欲极强,连我的朋友跟别人说话我都会生气,跟她吵架,最后闹的不欢而散,我想改,但控制不住,到了初三,我得回老家读书,我住宿,每周回家我爸都会打电话,一开始就是骂我,说我,后来慢慢的变成让我去死,我不止一次想过自杀,后来中考,我考上了高中,我以为就会变好,结果一直是这样,我受不了了,高一因为上学,我爸爸把我放在亲戚家里寄宿,我不愿意,但没办法,我的姑姑就每周打电话来说我,说我不讨喜,说我怎么变成这样,说我怎么不去死,一辈子也没有朋友,说我一无是处,走到哪都讨人嫌,我没办法反驳,因为我好像就是这样的人了,2022年跨年那天,我跟他们吵了一架,我跑出去,一天没有一个人找我,我站在湖边,风吹的我脸生疼,我在想,要是跳下去是不是就没事了,反正我一无是处,没朋友,没亲情,没人爱,但是我想活,我想以后会变好,我回去了,没有一句关心,甚至我的爸爸都是对我冷嘲热讽,说我怎么不去死,干嘛要回来,到二三年二月份,我开始伤害自己,变得暴躁,易怒,爱哭,遇到事就想扇自己的脸,每到晚上我都会想,我活着有什么意义,我长得丑,学习不好,没人喜欢,一无是处,明天还要听着他们说让我去死,我都会不自觉的掉眼泪,开始失眠,总想扇自己的脸,有时控制得住,但有时候就直接扇上去了,我也找我爸爸谈过,他说他会改,但第二天就当着很多人的面骂我,骂我一辈子一无是处,是个废物,我真的,受不了,我想去医院,但我怕没什么又被我爸说
匿名网友 2023-03-22 02:48:39
孩子的心理成长真的是太重要了,即使父母离婚,也应该让孩子在有爱的环境下成长,而不是一方的忽略和漫不关心!你要让孩子知道且确信,虽然离婚,爸妈依然会养育你,照顾你,当你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这里永远是你的大树。在由杨紫,井柏然主演的电视剧《女心理师》中,高中生尤娜的父母早已离婚,但为了不影响女儿高考,依然在孩子面前伪装恩爱夫妻。其实玲珑剔透的尤娜早已知晓,且深陷在即将失去父母的爱的恐惧中,但她一边装着若无
去看看好的婚姻关系,是需要两个人来共同经营,所有好的关系,都是两个人共同维护出来的!先来看两组对话: 第一组: 老婆:“昨晚我做了一个梦。”老公:“什么梦,里面有没有我呀?”老婆:“哈哈,你就盼着我梦到你呢吧!” 第二组: 老婆:“昨晚我做了一个梦,很可怕”老公:“恩,这有什么,不就是一个梦嘛!”老婆:“……” 我们可以体会下这两对夫妻的对话,很明显,第
去看看社交恐惧的人呢,走到哪里,可以带着手机,发现比较尴尬的场面,没有话题时候,可以翻手机,缓解社恐!最近,“社交牛逼症”这个词火了。 在这个社恐成标配的时代,患上“社牛”的人,宛若一股泥石流,冲刷着年轻人的神经。 社恐的社交日常,通常是高压、紧张、逃避的。而社牛往往在社交方面没有压力、游刃有余甚至放飞自我。 举个例子:当你在路上见到一个认识的人,不太熟。 社恐开
去看看思维决定人生,当你脑子里面被很多刻板的东西框住了,那自然就不会得到释放,社会刻板印象,也称定型化效应,一旦定型,将是思维固定,定型作用(参见 “定型化效应” )。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前几天去上课,一个同学发现我的通勤方式竟然是自行车,他表示非常惊讶。在
去看看我们中国,其实很多大人是特别反感孩子哭的情况,孩子哭闹是在变现自己对某些东西或者事情的不满,而大人却不肯去关心内心,确实在很多家庭里,哭是一种禁忌。很多家长用暴力的方式,来制止孩子的哭泣。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问家长:孩子做什么事最会令你烦躁?家长的回答竟是清一色的——哭。 坦白地讲,当大人正在忙的时候,听到孩子的哭声真的很烦躁。我也确实暴跳如雷地训斥过自己的孩子很多回。可看到她被吓得紧闭
去看看大家踏入社会,肯学需要经历求职历程,有些心理,你要彻底了解,否则,对我们职场上没有好处,快来了解一下,到底哪些心理,绝对不能触及!攀比心理 。一些学生讲“级别”,觉得在校期间成绩好,荣誉多,“官职”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好。孰不知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惟一标准,这些热衷于攀比的“高材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孤苦和冷清。依靠心理 。一些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外出找工作总喜欢父母、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