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不是真的随便,恋人口中的“随便”,那可一点都不随便
作者:艾特 2022-01-02 11:14:02 两性心理

所有的人说随便时候,都可以去往不随便的地方去想,恋人也是如此,真的是随便怎么样,他她都行吗?要看你跟他当时的关系以及处的是否融洽去决定,面对这样的质疑,我们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再一次复述自己的语言,而是选择放弃表述自我。久而久之,我们就不太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意思,生怕有时候说错了话——就连和别人聊微信都要逐字逐句地推敲。

 随便不是真的随便,恋人口中的“随便”,那可一点都不随便

之后进一步的发展是:我们不再说出自己的诉求,用一个“随便”就能打发自己和他人。就好像我们询问新同事想要吃什么时,他们往往会回答你往往是“随便”、“都可以”、“听你的”一样。

 

可是,“随便”是真正意义上的“随你、都可以”吗?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01

当你表达随便的时候你在说什么

在不同的情境当中,“随便”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既有陌生人之间客套的“随便”,亦有亲密关系中友好的“随便”。

1、陌生人的随便

“随便”、“都可以”、“听你的”这些表述经常出现在“陌生人”之间的聚餐或者娱乐活动之中。

 

其中,性格相对内向的人更容易表达“随便”这一观点。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说话者之所以表达这一观点是因为自己害怕被他人拒绝,企图获得他人认可的心态,所以以一种“不挑剔”、“合群”的表象企图迅速融入一个集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众心理。

 

而这些人都有一个类似的特点:除了内向之外,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集体意识,认为为了集体的和谐可以将自己的观点隐藏起来,避免造成集体内部不协调的情况。

 

当然,这并不是完全否认从众心理作用,据一些学者研究:在爱国、遵纪、守法等社会规范层面,从众心理可以有效地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此外,对于个人而言从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心理负担,同时降低选择带来的成本。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从众心理造成的“随便”却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自我的利益,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讨好”。

 

例如,在网剧《突如其来的假期》中,和丈夫闹矛盾而离家出走的都美竹暂租在女主刘恋的家中,在七夕节这一天都美竹为了不让舍友扫兴,吃下了会令自己过敏的海鲜,结果夜里被救护车送进了医院。

“随便”并不是一种放松的态度,而是一种隐秘的“拘束”——说话者往往习惯性地将自己的情绪和偏好隐藏起来,类似于突然出现在陌生环境中的刺猬,会将自己蜷缩起来,不过与刺猬不同的是,口头上经常挂着“随便”的人是将自己的“刺”收起来,从而将自己变得没那么有“棱角”。

 

这类人往往内心有些自卑甚至缺爱,自卑使得他们一方面不希望获得他人的额外关注,另一方面却也希望能够通过交付选择权而获得他人的认同与关爱。

 

其实,将“随便”挂在嘴边的人往往都是二极管般的存在,要么自卑,要么极度自信。

 

因为自卑,所以害怕做出选择,害怕承担做出选择后的后果;因为自信,所以无所谓,有能力并乐意面对交付选择权以后局面。前者是拘束,后者是放松。

 

最重要的是,在很多情况下,当我们说出“随便”的时候,我们似乎都没有意识到——“随便”一词根本没有表达自我的信息,日后他人对你的了解将会停留在他人给你塑造的形象之上,而这个形象往往与你自己本身的形象相适应。

2、亲密关系中的随便

而亲密关系中的“随便”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复杂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朋友感到烦恼的原因。

 

在情侣约会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以下场景的对话:

“亲爱的,我们今天吃什么?”

“火锅?”

“不行,吃火锅脸上容易长痘痘。”

“那吃四川菜?”

“昨天刚吃了四川菜今天又吃?”

“那我们吃海鲜吧?”

“海鲜不好,要拉肚子”

“那你说吃什么”

“随便~”

这是《爱情公寓》第一季关谷和他的女朋友之间的对话。女朋友口中的“随便”让画面中的关谷着实有些摸不着头脑:“随便”到底是什么意思?

其实,以上的场景中的“随便”与我们与不太熟的人之间聚餐时的疏离“随便”很不一样——亲密关系中的“随便”往往带着一丝亲昵与信任,说话者往往表明了对于另一半的信任,将自己的选择权全心全意地交给对方,由着对方代替自己进行选择。

 

当然,高频率地使用“随便”一次,则表明亲密关系中隐藏着一丝危险的“裂缝”。

 

例如,“随便”配上一副不耐烦的表情其实是关系即将发生裂变的开始和征兆,这时的“随便”并不是出于真心的,而是一种“赌气”、”不耐烦“、”搪塞“甚至是“不在乎”的表现。如果真的是这样,或许需要反思一下两人之间的关系,及时进行调整。

 

而且,经常出让自己的选择权容易造成对方“安全感”的下降,形成一种“你是不是不在乎我”的心理误会,从而不利于亲密关系的良好发展。

 

更要小心的是:“随便”不仅可以用语言表达,也可以用身体、行动来表示,而行动上的“随便”往往是行动者和旁观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人的行动由于是无声的,因此往往更容易遭到人的误读——就像是你早上有起床气,但是有人却认为你一定遭遇了什么天大的坏事或者是ta哪里惹你不高兴了。

 

B站某个视频一个网友自述自己哥哥的“卑微”经历。她说哥哥早年间为了家里什么都可以牺牲,几乎没有为自己争取过一点利益。去年,疫情期间哥哥破天荒地开始为自己争取一些好处时,却被所谓的家里人骂作“白眼狼”。

随便不是真的随便,恋人口中的“随便”,那可一点都不随便

哥哥早年间不争不抢的行为,反而让亲密关系中的一方认为他是毫无底线的,认为他就是一个十分“随便”的好人,默认他无时无刻都让出了自己的权利,殊不知:好人并不是随便,他们也具有底线。他们可以选择性地出让自己的权利,但是他们更有权利收回。

 

其实,以上的“随便”都是他人眼中的,是外显性、表露出来的,而本质上是具有选择和条件的“接受”,是一种“牺牲”,更倾向于一种随和。

 

然而,问题在于“随和”和真正意义上的“随便”到底有什么差别?

02

随和并不等于随便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情况下,我们讨厌他人说我们很'随便',但是却喜欢他人评价自己'随和'?“

 

其实,“随便”对于他人而言是非常严重的指控。因为“随便”不等于“随和”,是对于人格的一种否定而随和则是一种褒扬。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经常将“随便”和“随和”混淆。

 

在豆瓣日常小组中,一个女孩子分享了自己的烦恼:当时两个女孩子在食堂排队打饭,但是舍友不分场合地摸她屁股,甚至掀她的裙子,即使女孩已经摆了黑脸,但是舍友却好像完全看不懂她的脸色一般。

 

为什么舍友会如此“不知分寸”?责任完全在于舍友的低情商和无知吗?或许,在日常的相处中隐患就已经埋下。

 

"情面"一词,就是上述“不知分寸”的重要根源。尽管我们心中排斥、厌恶着某些越界的不合适行为但是出于一些“情面”考虑我们并不会对行动的主体做出明确的拒绝。

 

《荣格与分析心理学》一书中提到了“人格面具”一词。

 

人格面具代表人的社会性,是人的过程中在适应社会环境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模块。每个人都有很多人格面具,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活动、扮演不同的角色时使用不同的人格面具。

从这个角度来说,“随和”其实也只是我们人格面具的一种,但这个面具往往并不是我们主动扮演的,而是无意识的。

 

无意识使得我们对于他人越界的行为并不敏感,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最让人细思极恐的是,当他人第一次侵犯我们底线和边界而我们又没有及时制止时,他人会对于我们的无声地行为进行自主解读,而这些解读往往阐释了什么叫做“一厢情愿的误会”。

 

实际上,我们能够接受朋友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但是“玩笑”并不是没有底线的,我们可以接受一些不触及原则的打闹毕竟这是友情的体现。然而以上这样的玩笑却完全侵犯了我们的原则,把我们的“随和”和“友好”看做一种“随便”。

 

底线一直存在,若隐若现。但一旦我们不主动表明界限与原则,他人便会先入为主地以为你的底线是无限的。

 

这种“随和”的无意识在今镜头遍布、私人的边界容易遭到侵犯的空间中留下了巨大的危机私——地铁偷拍、公交观察日记、未经他人允许甚至画他人的肖像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

 

从小的教育告诉我们要懂礼貌,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但是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去拒绝他人。

 

“随和”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擅自绘画我的肖像,我有权利说“不”,就像女孩在地铁上未经他人允许擅自绘制他人肖像而肖像遭到当事人撕毁一样。我们不应谴责撕毁画像的当事人,因为这是我们共有的权利。

03

保有底线和边界感,实现自我舒适 

说“不”的前提在于明确自我的边界与底线。

 

《相处的艺术》中对于边界感的描述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定。它不像身体上的边界有一个特定的轮廓,但这种边界感是在保护我们心理上处于一个舒适的状态。

 

边界是他人与自我权利的外限。“边界”并不意味着不与他人建立联系;随着熟悉程度的提高,自我给予他人更多的自由,从而实现从陌生人的“随便”到亲密关系中的“随便”的转变。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边界焦点”问题——遇到困境时,能够区分什么是“你的问题”,什么是“我的问题”,不让他人和自己越界。

 

同时,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尊重边界就意味着我接受我能够控制的只有自己这一事实。相反,我不能控制他人,他人也不能决定我的感受。我不能让他人为我的感受负责,也不能为他人的反应负责。”

 

最后,“没有原告就没有法官”,最佳的跨越边界的状况是获得双方的同意。例如:“看别人的手机。”在双方都同意的状况下,一起看手机更是一种能够促进情感的行为;而未经另一方同意这是一种不合法的“窥视”,就如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中的非法窥视一般。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 求助问答心理学抑郁症抑郁症测试产后抑郁爱情挽回mbti心理咨询MBTI职业性格与人格测试职场心理人际关系易怒症